跨学科融合/AI赋能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创新解决方案

北方高校联合数字实验室:一个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科研与研发团队,
聚焦技术攻坚,强调以项目带动研究,
注重应用导向与工程化实施,
专注系统级解决方案设计与复杂场景中的跨领域方案落地。

合作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国家电网
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

我们专注于AI赋能的前沿技术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通过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大模型等先进技术,为传统行业注入智能化动力,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

航天科技工程

基于AI技术的航天器仿真与预测,涵盖空间环境环境仿真、退化预测、故障预测诊断等前沿技术。

时序预测 退化机制 科学计算

环境仿真工程

利用AI增强的高精度环境仿真技术,为复杂系统提供智能化仿真建模与预测分析能力。

智能仿真 预测分析

低碳人工环境

AI驱动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能源配置,构建绿色低碳的智慧环境。

智能控制 节能优化 AI时序预测

医疗人工智能

基于大模型的医疗AI智能体,提供智能诊断、医学影像判断,辅助医疗决策支持服务。

大模型 智能诊断

小语种保护

运用AI技术保护和传承濒危小语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建设数字化语言资源库。

语言保护 数字保护 OCR技术

人工智能视觉

前沿计算机视觉与多模态AI技术,提供智能图像分析、视频理解和跨模态内容生成解决方案。

多模态AI 视觉理解 AI生成

过往案例

某型航天器辐射环境仿真项目

航天科工环境仿真

为某航天功能提供全流程辐射环境仿真解决方案,覆盖发射、在轨、返回全阶段,仿真精度达到95%以上。

环境仿真 多物理场 高精度

智能楼宇节能控制系统

低碳人工环境

基于AI算法的智能楼宇环境控制系统,实现30%节能效果,覆盖温控、照明、通风等多个子系统。

AI控制 节能30% 物联网

基于人工智能的菌群诊断系统

医学智能体

基于深度学习的菌群分析系统,通过AI技术识别和分析微生物丰度与疾病的映射关系,为医学诊断提供精准支持。

深度学习 菌群分析 AI诊断

满文古籍数字化平台

小语种应用

构建满文古籍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平台,实现OCR识别、智能标注、语义分析等功能。

OCR识别 文化保护 语义分析

工业质检视觉系统

AI视觉AIGC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系统,检测速度提升80%,缺陷识别准确率达到98%。

计算机视觉 质量检测 工业4.0

智能内容生成平台

AI视觉AIGC

多模态AI内容生成平台,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智能创作与编辑。

多模态AI 内容生成 创意工具

工作流程

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团队,而是一支以研究驱动的技术创新团队。我们始终坚持"研究先行,方案导向,技术落地"的工作理念,为每个项目提供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01

跨学科前沿综合研判

Literature Review & Technology Assessment

集合多学科专家深入调研相关领域的前沿论文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项目需求的技术可行性,识别关键技术难点和创新机会。

论文调研 技术评估 可行性分析
02

技术路径制定

Technical Roadmap Planning

基于研判结果,制定清晰的技术实现路径,确定核心算法选择、系统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方向。

路径规划 技术选型 风险评估
03

整体方案设计

Solution Architecture Design

设计详细的技术方案和系统架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扩展性。

架构设计 算法设计 接口规范
04

快速原型验证

Prototype Development & Validation

快速构建技术原型,验证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的有效性,通过实验和测试优化技术方案。

原型开发 算法验证 性能测试
05

系统开发

Full-scale System Development

基于验证的技术方案,进行完整系统的开发实现,确保代码质量、系统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系统实现 质量保证 集成测试
06

部署优化

Deployment &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系统部署上线后,持续监控性能表现,根据实际运行数据进行算法优化和系统改进。

部署上线 性能监控 持续优化
07

持续跟踪

Long-term Tracking & Evolution

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持续关注系统运行状态、用户反馈和技术发展,确保解决方案始终保持先进性和适用性。

运行跟踪 用户反馈 技术演进

研究驱动的技术创新 以产品为导向的研发

我们坚信 只有深度理解技术本质 跨学科沟通 才能创造真正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从真实痛点出发 通过敏捷迭代与数据验证 打造有生命力的产品

专家顾问

吴宜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大科学工程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空间综合环境地面模拟原理与技术,新型太阳电池环境效应理论与评价技术。

赵天怡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首届全国"百名暖通空调杰出青年"。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环能专业负责人、可持续建筑与能源系统在线智控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智慧建筑、人工环境与能源系统在线智慧运维、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数据深度应用。

孙承月

副研究员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承担质子及电子辐照设备建设。长期从事材料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逯焱

助理研究员

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模拟器,空间环境仿真等。发表SCI论文1篇,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9项。

学龙

硕士,高级全栈工程师

S

Seikai

高级算法工程师

W

Wenqing

博士,高级工程师

曹晨

前端高级工程师

开发团队

李泽仁

硕士,软件开发

唐培栋

硕士,软件开发

迟雨辛

硕士,软件开发

李巾

软件开发

杨昊达

软件开发

刘鑫硕

研发助理

张智尧

研发助理

陈泽睿

研发助理

孙瑞阳

研发助理

联系我们

地址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 邮编130117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邮箱

luy@nenu.edu.cn

电话

13654404900

微信

Hucle_Lu